台灣城市中的最小建築\P 建築
攝影、文:李清志
什麼是「P 建築」?在台灣城市中隨處可見一種建築,體積不大,結構也很輕巧,外壁經常寫著大大的「P」字,在都市景觀中,十分明顯。這種「P 建築」不是賣檳榔的西施建築,也不是公共廁所;不是臭屁的P,也不是豬哥亮的P,其實這個「P」是PARKING的「P」,是城市中駕駛人十分需要的停車場票亭。
日本東京大學藤森照信教授認為,日本傳統最小的建築,應該是「茶屋」,這種位於日本庭園中的小型建築,通常有二疊半大小,可容二至三人使用品茶,基本上是一種小型交流的空間。而P建築可說是台灣城市中最小的建築,與日本茶屋不同,P建築通常只容一人棲居其中,但是麻雀雖小、五臟俱全,這種小型建築不僅有獨立空調系統,甚至擁有電腦、電視等電子視聽網路設備,讓使用者不至於無聊或悶熱而死。
P建築的使用者,其實就是停車場的管理員或收票員,成天死守著P建築,等待停車客人的來到,這樣的工作其實是無聊的,因此看看小說或聽聽廣播,設備好一點的P建築,還可以看看電視新聞或球賽廣播。
這些P建築通常都只是沒有建照的臨時建築,因此多具有移動方便,或是拆遷十分容易的特性。許多P建築其實是制式的鋁門窗小屋,因應不同地點的需求做出不同的改變,產生多樣化的面貌,最後再加上大型P字面板,就成了大家熟悉的街頭P建築。
不論如何,P建築畢竟還是一種建築,它讓我想起舊日的公車票亭,小小的票亭原本是賣公車票的,後來票亭主人為了謀生,開使兼賣報紙、彩券、零食、飲料,甚至茶葉蛋、包子、饅頭等,票亭因此不斷擴大蔓生,最後成為什麼都賣,只是不賣公車票的票亭。P建築比起舊日的公車票亭單純許多,只是負責管理停車業務,相信不會對市容有太多負面的影響!